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,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
Video Player is loading.
Current Time 0:00
/
Duration 0:00
Loaded: 0%
Stream Type LIVE
Remaining Time -0:00
1x
- Chapters
- descriptions off, selected
- captions and subtitles off, selected
This is a modal window.
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.
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.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.
End of dialog window.
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,如何选择专业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。今年的应届考生在专业选择上,不少“冷门”专业成了“黑马”,广受“00后”的欢迎;而一些过去的“热门”专业却变得冷冷清清,这其实也不必太惊讶,专业的“冷”与“热”,我们还需辩证地看。
其实,“热门”专业渐渐变“冷”,不是今年才发生的。早在几年前,那些曾经被认为炙手可热的英语、法律和金融等专业,就开始渐渐变得“冷清”。而如心理学、汉语言文学等过去较少人关注的专业,反而广受高考毕业生的青睐。这归根究底,是市场需求造成的。也就是说,专业的“冷门”与“热门”,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其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所遇到的“冷淡”与“热情”。
例如过去很受欢迎的金融类专业,一个主要的求职方向就是银行。但大家如果有关注近年银行的招牌公告,很多岗位都是“开放型”的,不限于金融类专业。这样,金融类毕业生在求职时面临的竞争就更大了,而且那些“开放型”岗位的笔试方向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向调整,这也导致金融类毕业生优势急速萎缩,于是就出现许多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岗位的情况,反映在填报志愿时,就是金融类专业渐渐变“冷”。
我们再来看一个“冷”变“热”的例子,那就是汉语言文学。其实在十几年前,汉语言文学一度也是热门专业,只是后来经历了几年的低谷期,近几年又“翻热”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笔者认为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公务员考试的专业选择。大家翻翻这几年各级别公务员考试的招考岗位表,很容易发现“汉语言文学”就是出现得最多的几个专业之一。而经历几年报考低潮后,近几年大家报考公务员的热情又升温,结果自然就是一些“需求”高、可报职位多的专业越来越吃香,说到底就是个就业问题。
对待专业的“冷”与“热”,我们要辩证地看,根据社会不断向前发展,一段时期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其实是不断变化的,所以专业的“冷”与“热”其实也是有周期性的,而总体上来看是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的。所以填报志愿的关键,一个是看当前及五六年后的招聘市场需求变化趋势,另一个就是看自己的兴趣。把自己的兴趣与市场需求的趋势结合起来,自然能在毕业初期有更多机会一展抱负。但从长远来看,职场无绝对“冷”与“热”,只有不断坚持学习、提升自己、主动迎合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的需求,才能始终如初升朝阳般生气勃勃。